“合体”而成的美丽漆豆
“豆”是东周时期的首要食器之一,首要用于盛装肉酱和粮食,其上部为盘,下部为手持的柄。楚国漆器兴旺兴旺,高档品力求华美,彩绘成为装修的干流。楚漆豆最早发现于春秋中期偏晚的湖北当阳赵巷楚墓中,至战国时期楚式漆豆现已非常兴旺,出土数量仅次于漆耳杯。
2000年出土于荆州市天星观二号楚墓的凤鸟莲花豆,为战国时期的漆器。墓主人是楚国邸阳君潘成的夫人,而邸阳君潘成在其时但是仅次于楚王的高档贵族。
原文物在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保藏,这款拷贝的凤鸟莲花豆由上部的莲花豆盘与下部的凤鸟底座组合而成,中心用鸟头型的构件以榫卯方法衔接并用生漆等粘合剂粘牢。盘身上雕琢了一圈共十四片精巧的仰瓣莲花浮雕,底座规划成凤鸟展翼腾飞的形状,通体则髹黑漆为地,用红、黄二色彩绘,绮丽又不失调和。凤鸟打开的双翅、翘起的尾翼平衡了器物的全体受力,而下部盘卷的蛇身则增大了底座的面积,加强了稳定性,阐明其时楚人已能较好地运用物理学中受力平衡原理。因为雕琢得非常精密,各部分拼接的严丝合缝,再加上表面描画了华美的装修斑纹,简直没人能看出这件器物是组合而成。